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教育   1006篇
科学研究   405篇
体育   381篇
综合类   20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No amount of crystal ball gazing may help us fathom the full impact of the Covid-19 (C-19) crisis on business organizations in a distinct manner. Given the lack of precedence, any such analyses seem to demand routine revisions as we progress further up the “number of infected” curve. Most countries of the world have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social congregations or even people working in close proximity to each other. Industries that produce and deliver inform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refore, have continued to function while those that manufacture physical products especially labor-intensive firms were forced to minimize operations or temporarily shut down. However, in most countries, physical products which were essential in nature were reluctantly permitted to be manufactured given the need for them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 In this viewpoint, I draw upon three dimensions – information intensity of product/service, information intensity of process/value chain; along with a third dimension – essential nature of the product/service to help understand the immediate implications of C-19. I also present some anecdotal evidences of attempts to alter business models in these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hat certain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impose but at the same capitalize on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essentiality of the products.  相似文献   
62.
Regulating existing micro and nano wrinkle structures into desired configurations is urgently necessary yet remains challenging, especially modulating wrinkle direction and location on demand. In this work, we propose a novel light-controlled strategy for surface wrinkles, which can dynamically and precisely regulate all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rinkles, including wavelength, amplitude, direction and location (λ, A, θ and Lc), and arbitrarily tune wrinkle topographies in two dimensions (2D). By considering the bidirectional Poisson''s effect and soft boundary conditions, a modified theoretical model depic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 distributions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was developed to reveal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 of the regulation strategy. Furthermore, the resulting 2D ordered wrinkles can be used as a dynamic optical grating and a smart template to reversibly regulate the morphology of various functional materials. This study will pave the way for wrinkle regulation and guide fabrication technology for functional wrinkled surfaces.  相似文献   
63.
运动时脂肪代谢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单位时间内脂肪代谢峰值对应的强度为最大脂肪代谢强度(Fatmax),此峰值为最大脂肪代谢率(Fatmax Rate).对最大脂肪代谢强度的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得出该指标对于制订减重计划、健康运动处方以及耐力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是为人们选择更有效的减重及健身运动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先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典型多层轻钢结构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抗震性能、较优跨度和经济用钢量。再将该模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与传统住宅造价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灾后重建以及住宅产业化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
新时期农民体育需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封庆  田雨普 《体育科技》2010,31(1):114-117,121
农民体育需求问题是农民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农民对体育的需求程度取决于自身的经济收入、思想意识、余暇时间以及环境氛围等等。在深入了解农民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民的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农民劳动强度等现状进行研究,剖析现时期农民的体育需求状况,以期为我国农民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李艳梅  张雷  程晓凌 《资源科学》2010,32(2):218-222
作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大国,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1953年-2007年的50多年间,碳排放总量增长了40多倍。并且其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53年-1980年为低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较快但波动较大、增幅小;1981年-1996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非常平稳、增幅较大;1997年-2000年为缓慢下降阶段,特点是碳排放量略微有所下降;2001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特点是增速快、增幅大。本文以1980年-2007年为样本期,构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计量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演进和碳排放强度变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产生碳减排效应的因素惟有碳排放强度降低。可见,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碳排放总量的增加,未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降低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而后者的实现需要借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67.
基于LMDI的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岳婷  龙如银 《资源科学》2010,32(7):1266-1271
2002年以来,随着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而省内能源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能源保障势必影响江苏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全面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六大行业的能源消费入手,采用LMDI模型把江苏省1996年-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的效应分解为生产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效应分解与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效应是促进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而强度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是江苏省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抑制作用还未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工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生产效应的增长是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降低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68.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9.
通过实验研究不凝结气体(空气)对蒸汽浸没射流压力振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凝结气体存在时压力振荡强度比纯蒸汽浸没射流时明显减小。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压力振荡峰值的位置沿轴向后移。过冷水温低于45℃时,峰值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高于50℃时,随空气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水温在45~50℃之间时,峰值大致相同。压力振荡主频随空气质量分数、蒸汽质量流率和过冷水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0.
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科学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献资料法对中长跑大强度训练的必要性与科学性进行分析,认为大强度训练是当今中长跑训练一个突出的特点,它对提高中长跑的运动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大强度训练在实际训练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